McK & Note

#/CFA IRC:準備過程

證券分析研究(Equity Research)是一門投資學問,其目的是藉由完整分析目標企業的背景和財務狀況,並估計出合理的目標價格,以尋找潛在的投資機會。如果發現公司狀況其實比當前價格好很多,就可以考慮買入該公司的股票,坐等市場反應;反之則賣出(或賣空)。半年前,我和四位同學參加了 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 ,我們的工作就是分析蘇寧雲商(002024.SZ)的股票,並給出一個合理的目標價。

目的是調查並估值

要怎麼研究一間公司,並得出目標價格呢?我們五個人先針對蘇寧的公司背景行業趨勢競爭環境還有財務指標等方面進行分析,並根據上述資訊建模(modeling)和預估,最後利用 DCFPS方法得出合理的目標價格。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地瞭解公司和行業的現實狀況,並根據這些趨勢評估各項關鍵數據(資產、負債、收入、支出、權益)的未來走向,最後利用一些現有的公式算出價格。詳細的方法,可以參考這份 Citi Investment Research 的〈證券分析研究之實務探討〉,以及 CFA 官方所提供的 Educational Resources,它們都說明了完整的證券分析研究應該包含哪些工作。所以對我們這些已經學會基本方法的商學生來說,眉眉角角在於:

  • 夠不夠瞭解這個企業/行業?
  • 前提假設和數據預估是否合理?
  • 有沒有站在投資人角度思考?
  • 是否誠實?

 
這四點聽起來很容易,背後代表的是龐大的調查工作和思考,也時常考驗整個團隊的耐心和毅力。尤其是誠不誠實這點,雖然聽起來很好笑,但實際上與許多取捨有關,也難怪 CFA 會把 Code of Ethics 看得這麼重。插個題外話,我們去芝加哥時,開場就上了一堂 Code of Ethics 課,當時主講人 Michael G. McMillan,一位非常有魅力的 Director,問所有學生:「為什麼監獄裡面的 MBA 比 CFA 多呢?」「因為我們會在他們犯罪前就撤銷他們的 CFA 證照,哈哈!」這個笑話顯示了 CFA 有多嚴肅看待道德和職業操守。

報告的基本內容

根據 CFA IRC 的 Official Rules & Eligibility,整個比賽分成三個等級:地區賽(Local)、區域賽(Regional)和全球賽(Global),我們首先要在地區賽前交出一份報告以及一份簡報,它們各佔 50% 的成績,勝出的隊伍才能代表 CFA Society Shanghai 參加區域賽。由於官方規則也規定了報告的內容應該在十頁以內涵蓋:

  • Business Description
  • Industry Overview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 Investment Summary
  • Financial Analysis
  • Valuation
  • Investment Risks
  • Additional Sector(例如 Corporate Governence)
  • Appendix(頁數不限)

 
等七個主題,所以我們很快就分工了,我負責 Industry Overview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和報告、簡報的統整和製作。這七個主題具體要寫些什麼,還有報告的格式如何,可以參考之前的冠軍案例,還有往屆比賽影片,不過照這這些案例依樣畫葫蘆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先回頭奠定證券分析研究的基礎,才能寫出有說服力的報告,不然那樣就是演戲,而不是分析了。

除此之外,上海賽區比較特別的一點是我們的題目是自己選的,中國其它三個賽區都不是這樣,所以前一個月我們在討論該研究哪間公司。最後在一汽京東蘇寧之間,我們選了業務比較穩重,行業也不錯的蘇寧。自己選的好處是不用擔心調查到很偏門的公司,壞處就是 CFA Society 沒辦法在前期統一協助聯繫企業,我們也就比較難直接和企業高管討論。

蒐集資料

決定好公司以後,我們就分頭蒐集各式各樣的財報、研報和新聞稿。雖然贊助商是 Thomson Reuters,我們主要還是從同花順萬得、和國家統計局上找資料。回想起閱讀研報的日子,我覺得蒐集資料需要注意三件事情:

  • 找什麼數據?
  • 從哪裡找?
  • 想證明什麼結論?

 
其中「從哪裡找」考驗的是查詢技術,比較簡單,但從「找什麼數據」到「證明什麼結論」就考驗一個人的商業知識跟經驗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一再強調轉換思考角度其實不難,更重要的是問問題以後,能不能得到有意義的答案。唯有學好商業知識,才能瞭解如何拆解、解讀數據,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只學會狂問空洞問題。

討論和預估的藝術

如前所述,為了給出目標價,我們必須清楚(一)支撐價格的所有基礎數據,以及(二)影響數據變化的所有未來趨勢,所以每個研究對目標價格都非常重要,最後的結果務必做到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的境界。所以我們時常會就一些關鍵的共識進行討論,比方說行業前景好不好、競爭是否激烈等等,如果行業前景不好,那未來增長可能就得下調;如果競爭出現轉機,那可以考慮重新評估收益等數據。這個道理,其實和我之前在〈#/Bus Surfing 與投資分析〉 提到的概念其實很像,公車外的路況、駕駛技術和投資策略其實是息息相關,所以探討數據之間的交互關係,並符合現實情況就成了我們 Teamwork 的重點。

基於 Business Description 中所定義的行業類別,我所負責的 IOCP 將影響 Valuation 中各品項的銷量預期增長,它們的總和又會佔 Financial Analysis 中很大一部份的營收,並影響 Risk Analysis 對零售商價格戰或匯率波動的看法。因此當投資者根據目標價問起任何問題時,我們必須從相關的各個方面回答,這也能從往屆 Q&A 影片中看到,大家就像打排球一樣你來我往,一步一步解決問題。

(我覺得最精彩的 Q&A 是 2014 年的菲律賓隊,聽說他們在比賽兩年前就已經成軍)

站在投資人角度思考

寫報告寫到最後,最怕自己會陷入剛愎自用的窘境,感覺自己寫得很好、很全面,卻完全不是讀者想要的。前面提到,這份報告是一份證券分析研究,目的在於給出投資建議,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把蒐集到的資訊整理之後丟進報告,也要站在評審、投資人的角度思考這些內容代表什麼。方法很簡單,就是問自己「如果給你這樣一份報告,你覺得上面的建議如何?你會照著上面的建議操作嗎?」這樣就能從賣方(Sell Side)轉為買方(Buy Side)的思維,並想想整份報告可能有哪些問題,我們就被問過以下問題:

  • 目標公司的 PE Ratio 如何?
  • 跟競爭對手的對比合理嗎?
  • 是否有考慮表外資產
  • 調查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哪些認知落差?

 
這些問題都是準備報告的過程中比較不會注意到的,因為我們平常只會注意能否把呈現出來的內容說明清楚(例如預估的基本假設),而缺乏注意買方所在意的細節。不過既然我們要做的是說服眼前的聽眾接受我們的投資建議,那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該不該買、賣是理所當然,如果這種思維沒有體現在 Presentation 當中,那後面的 Q&A 就更關鍵了,準備方法可以是多跟買方的人 Presentation、看往屆比賽影片整理問答記錄、或是上網充實金融知識,從各種角度審視報告。

完工,但還不夠

把這些內容放進書面報告中,並準備好相應的簡報和 Q&A,就可以準備上場比賽了。但 CFA IRC 畢竟是場長達半年的比賽,時間之長,使得參賽者的心智也會產生變化,所以我覺得這場比賽的重點其實是學習,而不只是比出勝負。比方說,書面報告其實在地區賽以後就不能更動,所以我們之後也沒更新;當我現在回頭讀過去寫下的內容時,就能看出一些邏輯不太通順的地方,並能重新想想自己當初找這個數據是為了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證明方式?

這印證了沒有報告是完美的,報告者永遠要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和改進。如果我們只是安於書面報告的內容,或許之後就沒辦法進到區域賽,幸好我和隊友都很清楚書面報告寫完就成定局了,接下來只要專注在 Presentation 和 Q&A 的表現即可。經過了半年以後,我覺得自己在 Presentation Skills 和 Business Analytics 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這樣的改變也讓我瞭解半年前的自己是多麼不足。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別放棄任何機會

最後,我想談談自己當初為什麼想參加 CFA IRC。我從上大學以前就很喜歡做簡報,原本也心想上了大學能盡情寫報告和做簡報,可惜來了上海以後,我發現周遭的老師跟同學大多只在意考試跟成績,再加上我也讀得一般,所以也曾絕望到坐在電腦前面,不知道要幹嘛,當下只想著有個研究機會,讓我寫寫像 MGI 一樣的報告也好。後來我參加了上海這邊的 STP,才逐漸找回做簡報的熱情和動力,累積了一些實習經驗和自信。直到大四上,當我收到系上 CFA IRC 的報名資訊時,我問了問朋友 Michael 這是什麼,並看了幾個比賽影片,就決定「我一定要參加這個比賽」,因為我需要一個全心準備簡報的機會,因為我想挑戰自己的極限,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於是我在報名前花了很多工夫瞭解 CFA IRC 的規則,並分析自己能為整個團隊貢獻些什麼,最後我的面試表現,也讓我如願以償進入交大代表隊。

之後我很幸運,能跟我們學院裡最優秀的四個人共事,他們扭轉了我的偏見,讓我瞭解成績和考試之外,他們也各自擁有忙碌、精彩的課外生活,不但到處實習、拿了很多證照,也有自己的興趣和嗜好。我也很謝謝很多時候他們願意尊重我的意見,回答我的初階問題,每次小組討論都會讓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估值技巧也好、財務分析也好,和你們共事的經驗讓我找到了好好讀書的理由。當然,我也要謝謝當初給我這個機會的老師們,我記得面試完的時候,指導老師特別跟我說:「很多來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都很混,但我感覺你是比較認真的,很難得。」當下覺得有點緊張,心裡想:「啊,可是我平常也滿混的……。」不知道老師到現在有沒有看破這點?希望比賽結果沒有讓你們失望。

我很想跟每個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說,我除了去過芝加哥以外,跟你們其實沒有什麼區別。我還是坐在我的電腦前面,只不過我不再感到絕望。如果你相信自己該做什麼,請別放棄任何機會,不管是出門聽講座,還是上網蒐集各種教材都好,直到找到一個可以奉獻自己所長的地方。

(很難想像自己大四能親眼看著廣闊的密西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