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規劃一趟美東 MBA 之旅

自從完成冬季學期的三門課之後,我就馬不停蹄地踏上了年初規劃好的 MBA 參訪之旅,並在過程中從一個申請者的角度,把規劃和心得等還沒忘掉的細節記下來。

為了就讀 MBA 所做的準備

這趟旅程我花了七天,參訪五間美東名校,包括 NYU、Yale SOM、HBS、MIT 和 CBS(按時間順序)。我換乘了飛機、美鐵、地鐵、Uber、公共自行車和 11 號公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親自了解在每間學校就讀 MBA 的生活(lifestyle)。自從我去年寫完〈最近的規劃〉以後,我的下個目標是在工作幾年以後就讀 MBA。為此,我必須善用任何能更加認識各校 MBA Program 的機會,平衡自己對 MBA 的想像,並維持追求目標的動力。

雖然如果讀者問我「為什麼要讀 MBA」,我現階段比較實際的回答只有「讀 MBA 是進入諮詢業的理想途徑」,但另一方面我也相信讀 MBA 是為了「利用商業改善社會」這個更高階的目標,至於這個改善的方法,是透過更好的溝通、更縝密的思維和判斷力、還是更強的行動力,也是我這幾年得透過實作才能釐清的動機。

現階段我希望從 MBA 參訪行程中了解的是「我會希望自己在哪間學校讀書」。具體來說,這不但包含一間學校的名聲或排名,還包括一間學校的學習/競爭風氣、資源、生活成本,甚至和氣候、地理位置等因素也有關。自從在上海讀過四年書(並慘遭徐家匯)之後,我清楚這種事前探勘的重要性,於是想藉著地利之便完成這個階段性任務。這是我的一小段旅程,也是我申請過程中的一大基礎。

最後,我清楚自己如果身在台灣,應該很難像這樣說走就走,所以我把這趟旅程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希望能幫助這幾年的申請者(之後的我就不敢打包票了,不過氣候方面的評論,應該在北冰洋的冰消失前都還適用)。這麼做的動機,一部分也是為了延續我以前讀過的一篇分享文〈人在北美,總結一下 top15 排名和各校情况〉,不過請體諒我的時間沒那麼多,只能涵蓋私心挑選的五間學校。如果讀者對目前各校的 MBA 排名感興趣,我個人會參考的排名是經濟學人的 Which MBA? 跟金融時報的 Global MBA Ranking。參考的主因是它們有比較詳盡的分析和對比,綜合排名本身就看個人偏好了。

前言就說到這邊,以下從我在年初的規劃講起。

時間和相應開銷的安排

自從來了美國以後,為了省錢,我一向習慣在前一個假期結束前規劃好下一個假期。在 2017 年年初的時候,我決定春假要去 New York 和 Boston 參訪幾間學校的 MBA Program。因為我當時主要的目的只有參觀 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以可以說我幾乎是看看 Cal Poly 的校曆,訂個 New York 到 LA 的來回機票,再隨便訂個兩天去 Boston,就開始安排住宿了。這是一個滿糟糕的示範,雖然我後來運氣很好。

如果要「在一段時間內盡可能多參觀幾間學校」,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看看各校 MBA Class Visit 的時間,再根據這些行程調整來往各個城市的時間。各校 MBA Program 通常會有個 Class Visit 的連結(有些會特別在 Full-time MBA 底下),讓參訪者預約或得知什麼時候可以跟著 Admission Office 逛逛校園、了解申請資訊甚至旁聽課程。以我參觀的五間學校為例,它們的 Class Visit 連結如下:

SchoolClass Visit LinkRegistration?My Visit Date & Time
NYU SternVisit SternNOMarch 27 4pm - 5pm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Campus VisitsYESMarch 28 10am - 3p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Class Visit ProgramYESMarch 29 11am-12pm
MIT SloanVisit MIT SloanYES (Ambassador)March 29 3pm-5pm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Class Visit ProgramYESMarch 30 3pm-5pm(註)

註:這個時間 CBS 其實沒有課,所以我只有跟就讀 CBS 的朋友自由參觀。CBS 的 Class Visit 貌似真的只有旁聽課程,校園參觀要自己負責。

一開始說我很幸運而且差點搞砸行程,是因為其中 Yale SOM 其實只有 Mar 28 一天有 Class Visit,如果我先飛 Boston 再去 New York,或晚一天去 Boston 都可能會錯過。底下我會介紹 Yale SOM 的 Class Visit 真的準備得很用心,也讓我對 Yale 的看法大改觀,所以一想到自己差一點就因為粗線條而錯過這麼棒的機會,還是會捏把冷汗。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所有想參觀的學校,有的時候行程安排得太早,Admission Office 可能還沒有釋出參訪資訊,這時就得衡量要不要繼續等,或是怎麼提高行程的彈性(例如訂退費方便的火車票或住宿)。我會說除了 Yale SOM 的 Class Visit 比較稀有以外,其他學校的行程其實都滿固定,也能從校曆(school calendar)略知一二。畢竟如果對方學校放假的話,通常就不會有參訪行程。

至於機票或住宿怎麼安排,網路上有許多比我更專業的文章,我就不在此自曝其短了。我自己的規劃是住 Airbnb 和 Columbia 朋友暨金融工程強者的宿舍,交通工具如前面所述,有一半的時間是規劃好的飛機、美鐵,另一半是看 Google Map 見機行事。以下是我在各城市的住宿和交通:

Day (Trip)CityTerminalAccomodation
1 (1)San Luis ObispoAmtrak SLO
1 (1)Los AngelesAmtrak LAXHome
2 (2)Los AngelesAirport LAX
3 (2)BuffaloAirport BUF
3 (2)New YorkAirport JFKAirbnb (SoHo)
4 (3)New YorkGrand Central
4 (3)New HavenAmtrak NHVAirbnb (Yale)
5 (4)New HavenAmtrak NHV
5 (4)BostonAmtrak BOSAirbnb (Harvard)
7 (5)BostonAirport BOS
7 (5)New JerseyAirport EWRFriend’s apt. (Columbia)
9 (6)New YorkAirport JFK
9 (6)PhoenixAirport PHX
9 (6)San FranciscoAirport SFOFriend’s apt. (Berkeley)
10 (7)BerkeleyAmtrak EMY
10 (7)San Luis ObispoAmtrak SLOHome

註:Day (Trip) 一欄中,粗體字為實際旅行的時間,括號內的數字是第幾次旅行,希望能讓讀者更清楚哪幾次交通屬於一次規劃,表格有點難讀不好意思。

教授的提醒

所以我其實是等到機票跟住宿都安排好以後,才在某次偶然的機會下開始查 Class Visit。有次我去找教 Data Management 的 Professor Floyd 時,跟他提到了我的東岸行程。Professor Floyd 當下當然說很好,不過也提醒我應該看能不能知會 Admission Office 這趟行程,讓他們帶我參觀學校。

「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顧問,你就應該提早幾週寫信,跟對方打招呼、說明來意和安排詳細的行程。等時間一到,你就穿著整齊出現在對方辦公室,跟一名真正的顧問一樣(just like what real consultants do)。」教授這番話的意思,是暗示我還不是一名真正的顧問提醒我應該認真安排自己的行程,而不是像個觀光客一樣走馬看花、拍拍照而已。所以我回去以後才開始看上面那些連結,也才終於釐清此趟旅行的目的。當教授在古巴悠閒地度假時,我也正努力地在東岸奔走,make the most out of my trip。

除了安排好以上的 Class Visit,為了確保我能準時到場,我在行事曆上記錄了所有行程的開始、結束時間和參訪須知,也事先查好了所有的交通方式。某種程度上,我也把這次的旅行當成一次以後出差的練習。我記得剛放假走出 Cal Poly 的時候,我真心希望這趟旅行之後自己不會更累,幸好途中我還是對東岸之旅感到充滿動力。

事前的 Networking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 Networking 的重要性。如我在 (How) I got an offer 中提到的,找到對的人聊對的事,不管是對達成目標或提升正能量都有幫助,所以當我和 Career Center 的老師 Mr. Igarta 聊到這趟美東之旅時(沒錯,我其實這一年是去 Cal Poly 串門子的),他又再次提醒我保持積極的心態,多找圈內人聊聊。

不過這件事比想像中的還難。一部分原因是 Cal Poly 的校友中,讀 MBA 的人不多,去東岸讀 MBA 的人又更少,進到以上幾間學校的校友就變得很難找。就算找到了,在 LinkedIn 上寫 cold letter 也有可能因為對方太忙而沒有回音,所以一開始的進度並不是很理想。我後來是藉著多參加 Webinar,記下分享者的聯絡資訊以後,才找到幾位願意回答我問題的在校生。這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幫助,有些人甚至願意在我到了學校以後和我碰面,聊聊以後的規劃,我也因此了解許多和 Consulting Club、Elective Courses 有關的資訊。

當然,參加完 Class Visit 以後,也常會收到很多在校生的聯絡資訊,這又是之後能繼續了解校園生活的管道之一。平常除了找到真正的在校生,也可以 follow 各校商學院的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大略了解每間學校有哪些特色和習俗,像最近 HBS 就常貼下雪或學生進行國際參訪的照片,CBS 會貼紐約市活動中學生的身影,這些都稍稍能看出每間學校想營造、或學生心中所投射的形象為何。

最後的最後,想提醒的是真的不要為了 Networking 而 Networking,網路來往更是如此。網路來往雖然比較方便,但如果缺乏真正的目的,我感覺比起現實交往還更難延續下去。如果在開頭的信裡寫「我想問問題」,但對方答應以後卻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了明明自己查也能查到、或是該自己想的問題,這樣的 Networking 事後想想,或許沒有比有還好。沒錯,這也是我過去年輕時犯下的錯誤之一。

旅途本身

前面講了這麼多,主要是我希望上面的規劃能幫助有機會在美國旅行與想就讀 MBA 的讀者親身體驗這趟旅程。畢竟我的心得包含一些主觀意見,能幫助別人體驗第一手資訊比較重要。如果讀者不介意我的偏好的話,以下是我這趟旅程的心得,希望你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思考自己真正考慮的是什麼。

我盡量保持每間學校在資訊類別上的一致,如果有一間學校談到教學風格,那其他間學校我也會包含這個面向。但如果我有寫漏的請多多包涵,也歡迎回覆詢問,或上各校 MBA Admissions 查詢。

NYC - NYU Stern

  • 環境:SoHo 鬧區內,近 Greenwich Village(有很多酒吧)
  • 交通:非常方便,附近有多個地鐵站和多線地鐵(24 hr),離北邊的中城或南邊的 WTC 都不遠
  • 校園:街區內的幾棟大樓,Stern 是其中一棟,靠近 Broadway,校區旁有大草坪和住宅區
  • Campus/Class Visit:有
  • 相關連結:NYU SternAdmissionsFull-time MBA Blog

NYU Stern 是我參訪的第一間學校,有提供不用預約、現場報名的 Campus Visit,內容就是由兩位在校生帶參觀者四處走走。由於 Stern 從入口就需要刷學生證,很多設施也是 MBA Student Only 或 Quiet Study,所以建議跟著 Tour 走走比較好。

環境和校園

NYU 首先給我的感覺是和市區緊密結合,校區就像街區裡的幾棟大樓一樣,如果不掛 NYU 的旗幟我可能還認不太出來以為是公共活動中心之類的。不過 SoHo 區本身環境不錯,交通也方便,對於喜歡在都市生活、嚮往外界機會的學習者來說應該是如魚得水。學校到主要商業區的距離都很近,這點比之後會講到的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CBS)還更有優勢一點,畢竟 NYU 往北走或往南走都有商業區,Columbia 往北走只有住宅。

NYU Stern 和其他學院一樣,都將所有的教室、自習室和咖啡廳集中在商學院大樓裡,設施感覺很新,只是一天的步數可能都會集中在樓梯和電梯上。如前所述,商學院內有為數不少的空間是 MBA Student Only,不用擔心是否能在急躁的 NYC 裡找到安靜讀書的地方。我沒有特別打聽 NYU Stern 跨院選修的細節,不過如果讀者對 NYU 的一些強項感興趣,由於學院之間都隔得滿近,我猜修課或旁聽,比起時間安排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教學和職涯

NYU Stern 在課程的安排上算滿有彈性,除了能根據學生背景免修基礎學分、改修其他學院的課程外,也有許多校外學習的機會。有些課程會讓學生去美國的其他城市上課,像是去 Las Vegas 住在教授開的飯店(無誤),拜訪 Zappos 的 CEO Tony Hsieh 等等。出國交換的機會也不少,例如 London Business School 是 NYU 交換學校之一,學校內也有像 Japan Student Association 一類的組織,每年組團出國。

課程的長度分為 Full 或 Half-semester,內容本身並沒有特別強調 Case 或 Knowledge,都是看教授怎麼安排。這邊的回答是很典型的「一些像 Strategy 的課就會比較常用到 Case,但像 Macro、Micro 或 Accounting 一類的課程就還是以教學和考試為主。」這和大部份的學校都相同,至於某間特別強調 Case Method 的學校是如何安排的,我在之後會詳細說。

位於 NYC 的中心,NYU 也有很強的 Career Developement Support。位於學院內的 Koo Office of Career Development 常會發布各種招聘活動的訊息,也提供面試等技巧的培訓。除此之外,NYU 也有很完整的學生社團,從偏專業的諮詢、投行社,到偏興趣愛好的品酒、划船社。另外很特別的一點是 NYU 提供 Grade Non-Disclosure Policy,找工作的時候可以不提供 GPA 或各科成績,至於這個政策有沒有幫助,就看每個人的學習狀況了(對我是很有幫助)。

畢業生的去向並沒有想像中的都去商行或投行,這可能跟這幾年的景氣也有關。去年 Stern 最大的雇主是 Amazon Seattle。學生不一定都來自紐約,畢業後也不一定就待在紐約,只能說因為 NYC 是個很活躍的 Hub,所以總能吸引各式各樣的人和機會,至於將來如何規劃,就要看個人如何運用 NYU 這塊招牌和 MBA 所學內容了。

心得和補充

我認為 NYU Stern 是非常適合喜歡在都市奔走、尋找機會的學生。不管是學校的地理位置、教學重點還是從介紹中瞭解到的學生想法,都能感受出明確的目的。我會說如果讀者對 NYC 本身有很強的嚮往,又希望找個機會給自己大量的 Exposure,NYU 是個不錯的選擇;相反地,如果讀者沒有特別喜歡 NYC 或大都市,或是更偏好待在學校裡安靜讀書,那 NYU 與市區緊密結合的特性可能更像是一種壓迫,來來去去的外在機會可能形成持續的干擾。這邊的想法,後面的 CBS 也部分適用,至於弄清楚自己是否適合學校所在的城市,更是申請時考量的重點。

畢竟,比起後面會介紹到的其他商學院,NYU 並沒有特別的弱勢,所以很大一部分還是看讀者是否喜歡 NYC。不過如果讀者沒有特別偏好的話,我相信 NYU 的教學、資源、校友圈與地位都有一定的水準。Greenwich Village 裡有很多好 Jazz Bar,周圍的住宅區看起來也不錯,如果能善用交通機能,兩年內熟悉 NYC 應該不是問題。根據我在上海生活的經驗,這種生存技能也將成為未來適應力的基礎。

最後,NYU Stern 每週五都沒課,學生可以邀親朋好友一起參加 Beer Festival。

NHV - Yale SOM

  • 環境:New Haven 的中心,算是一個大學城,比起 NYC 算清幽不少
  • 交通:校區周圍有很多公車路線,從 Union Station 到 BOS 或 NYC 大約兩三個小時
  • 校園:仿牛津風格的建築很漂亮,讓人想到 U of Chicago,不過主校區還要大上數倍
  • Campus/Class Visit:有
  • 相關連結: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AdmissionsMBA Blog

如前面所述,Yale SOM 是我在 NYC 到 BOS 路途上規劃的休息站。我很幸運在無腦規劃下遇到該週唯一一次(也是 SOM 這學期第一次)的 Class Visit,整趟體驗也非常讓我驚豔。Yale SOM 除了有時間最長(10am - 3pm)的 Tour,也提供旁聽、午餐和完整的 Q&A Session,令人滿意。

環境和校園

Yale 位處 NYC 和 BOS 之間的 New Haven,是一座規模中等的城市。習慣 San Luis Obispo 以後,我覺得 New Haven 還算熱鬧,不過從 NYC 過來多少會覺得 New Haven 冷清許多,不過也因此 Yale 離 Downtown 非常近,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也不遠,這點我感覺有點像 UIUC。從 Union Station 到 Yale 搭 Uber 大約十分鐘,Yale SOM 就在滿醒目的角落,周遭是安靜的住宅區 East Rock。

和 NYU Stern 類似,Yale SOM 也將所有的學習機能整合在一棟回字型的商學院大樓內。這棟大樓落成於 2014 年,採全玻璃帷幕,希望傳達「商業應該透明」的理念。不過朋友說由於內部的上課教室還是不透明的,所以也有人揶揄 at its core business is still not transparent。撇開這些,商學院的硬體設施非常好,有很多開放和閱讀的空間,教室大部份是橢圓形的,桌面前緣有置入名牌的溝槽,這和後面會介紹到的 HBS 很相近,也反映出 Yale SOM 在硬體設計上確實滿適合課堂討論。

教學和職涯

不過 Yale SOM 並沒有完全施行 Case Method,而是和 NYU Stern 類似,教學方法因課程而異。比方說,我試聽的課程是 Professor Mobarak 上的 Behavioral Strategies for Selling New Products in Emerging Markets(MGT 522,課程內容在此,PDF 54KB),內容是談如何利用不同的行銷方式測試市場反應,並找出成功在發展中國家推廣新產品的策略,涉及 Professor Mobarak 的實務經驗和許多經濟理論。上課時,教授一方面引導學生發表意見,一方面也提醒學生應該用正確的 Economics Framework 解決問題,所以整堂課有許多個案,也有很明確的 Assumption、Method、Hypothesis 和 Analysis 等步驟,當然評分標準也包含了作業和考試。

從這可以看出混合式的教學風格的優點,在於能明確跟隨教學重點,並透過持續練習熟悉背後的道理。個案式的教學風格相對而言,就比較偏向從一個人最直覺、基本的 problem solving skills 出發,以情境讓學生了解為何該學什麼。這兩種教學風格各有利弊,不過我認為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偏好,或是哪個方法的適應期比較短。可以確定的是,儘管 Yale SOM 在硬體上很適合個案式教學風格,但它在 HBS 之外找到了另一個很好的平衡。雖然我很喜歡 Case Method,從上述的旁聽經驗我也相信自己能從混合式教學風格中學到很多。

在國際經驗、社團和職涯服務方面,Yale SOM 給我的感覺是不輸其他學校。應該說此行我拜訪的商學院,在這三個方面都讓我非常滿意。Yale SOM 每年都有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YaleIE2017),會送學生到世界上各個角落參訪。雖然行程本身不一定很學術,但由於是掛著 Yale 的招牌出門,學生們常常能拜訪當地政要,並去到很多特別的地方。我們的 Ambassador Nate 就剛從以色列回來,他的參訪團在此行見到了耶路撒冷的市長,也和當地許多商業領袖會面。「但其實行程本身並沒有特別學術,我感覺比較像一次假期。」

Yale SOM 的職涯服務也很多元和專業,每個行業都有一兩個 Industry Relationship Managers,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動態和申請策略。除此之外,Nate 說他所參加的諮詢社管理很嚴格,有自己的課表、會記出席,求職季還會分配 Case 小組和 Case Mentor。也恭喜他經過重重難關後,拿到了 BCG 的暑期實習。所以 Yale SOM 的社團不但多元,也很有目標和規則。

從這些面向可以看出雖然 Yale SOM 本身是很新的學校,但憑著 Yale 的聲譽和學術能力、SOM 各方面的妥善經營、以及 Yale 長久以來的校友網路,學生所享受的資源其實相當豐富。另外,Yale SOM 應該是我這趟旅途中能提供最多 Joint Degree 的學校,相較之下 HBS 只有 MPA、JD、MD 和 DMD。Yale 也一直是頂尖諮詢和投行 target 中的 target school,雖然 New Haven 地理位置不是最好,但這些公司幾乎每週都會來學校一次,參與社團活動或主持招聘。

最後,Yale SOM 在課程上的設置和 HBS 很相近,分為第一年的 Required Curriculum(RC)和第二年的 Elective Curriculum(EC)。不過今年的課表改得更彈性,變成第一年末就能選修課程,詳情請參考官方介紹。Yale SOM 的學生能和全校學生公平選修 Yale 所有不具先修學分要求的課程。

心得和補充

講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我的確對 Yale SOM 很滿意。不管是誠意十足的行程,還是課程設計、硬體設施、還是資源和機會,我都覺得 Yale SOM 很有潛力。這一部分當然是因為 Yale 和 Harvard、Yale SOM 和 HBS 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也能看出 Yale 如何嘗試走不一樣的路。

我遇到的一位森林系教師和我說,其實最初 Yale 是偏向反對商學院的概念,因為 Yale 認為辦學不該教出以賺錢為目的的學生,所以一直以來都只有 MPA,但後來才順應時勢逐漸轉變。不過直到現在 Yale SOM 還能反映出側重社會責任的特質,包括有不少在校生有 NGO 背景、豐富的 Joint Degree 和 Program。其有別於 Case Method 的教學方法或許也有利於不同背景的人入門商業。

由於我的 Dream School 是 HBS,我不免在意其他學校與 HBS 的相似程度。我認為雖然地理位置和跨校選課上,後面會提到的 MIT Sloan 毫無疑問地是最接近 HBS 的學校,但如果從學校、學術特質與課程設計來看,Yale SOM 也不遑多讓。Nate 當初申請時也將 HBS 作為首選,但他說來了 Yale SOM 以後他感到很滿意,也滿清楚自己的取捨。我想我之後也會申請 Yale SOM。

最後,Yale SOM 的申請要求和其他學校差不多,不過它不要求 TOEFL,會另外要求回答一份 Video Questions。Yale SOM 也提供 Silver Scholar Program,接受申請者大學一畢業就接著讀 MBA,為期三年,第二年是實習。然後 Yale SOM 每週四都有 Happy Hour,因為週五沒課。

BO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環境:Harvard 主校區是發展成熟的大學城,有 Harvard Square 等商業區
  • 交通:很方便,從商學院走到紅線上的 Harvard 站大約十五分鐘,一小時內能抵達機場或車站
  • 校園:商學院有一整個校區,包含宿舍、辦公樓、圖書館、健身房等等
  • Campus/Class Visit:有
  • 相關連結:Harvard Business SchoolAdmissionsDirect from the DirectorTake an Online Tour

前面提到了這麼多次 HBS,終於要在這一章好好介紹了。毫不諱言,HBS 是我最想進的學校。從單純地崇拜名聲,到實際了解何謂 Case Method、HBS Case 和 HBR 出版品的流通之廣、和這次的上課體驗,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喜歡 HBS,也越來越清楚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雖然 HBS 是我的最愛但我很願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所見所聞。

環境和校園

Boston 給我的感覺是發展很得宜,介於 NYC 和 New Haven 之間,與 San Francisco 和 Los Angeles 的感覺也很不一樣。Boston 應有盡有,有地鐵、有高樓、有很多間好學校,但比 NYC 更乾淨一點,給人的感受也更從容。簡而言之,Boston 應該是很適合讀書或生活的城市,不過據說嚴冬下雪很恐怖。

Harvard 又離市區有段距離,自成一個小生活圈,佔據了 Charles River 的兩側。HBS 的金頂,和北岸 Dunster House 的紅頂、Lowell House 的藍頂、和 Eliot House 的綠頂遙遙相望,從 John W. Weeks Bridge 走過會感覺兩岸的景色很美麗,也偶爾會看到有人在划船。除了需要花時間適應天氣以外,我覺得 Harvard 周圍的生活品質非常好。雖然我連續兩天晚上都吃了山頭火,我相信主校區週遭的飲食、購物選擇應該很充足。除此之外,Harvard 周遭也是很安靜的住宅區,走著走著偶爾會看到幾棟歷史建築,這點有點像 Yale,不過 Harvard 感覺更繁榮一點點,車子比較多,住宅也比較密集。

在 Charles River 南端的 HBS 自成一個校區,裡面有分散的教學樓、行政樓、宿舍、活動空間等等,這也是跟其他四所學校差別最大的一點。由於校地不算小,功能也很齊全,我相信學生可以做到足不出校區,雖然聽起來很宅,但也是個應付 Boston 寒冬的好策略。如果想多了解這個校區,除了上網查 HBS 地圖,也可以到 HBS 的圖書館看 A Concrete Symbol 特展,了解競圖、興建過程,和最初的幾棟建築。

有趣的是,現在的 HBS 校區裡有一棟 Chao Center,全名為 Ruth Mulan Chu Chao Center,是由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博士及其家人捐款興建,也是 HBS 校區內目前唯一一棟以華人姓氏與女性命名的大樓。至於隔壁一過橋就能看到的 Tata Hall,就是讀者可能聽過的那位 Tata 集團董事長 Ratan N. Tata 了。沒錯,他也是 HBS 校友。其實光看建築也能感受到 HBS 強大的校友網路。

教學和職涯

HBS 的教學風格不用多說,就是大名鼎鼎的 Case Method,所使用的教材為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所出版的 HBS Cases。使用 Case 的課程大多集中在第一年的 Required Curriculum(RC),至於第二年的 Elective Curriculum(EC)則較為彈性,因課程而異。我此行所拜訪的學長 Kevin 和 Steve 都和我說 RC 一整年幾乎每天都有兩到三個 Case 要讀,題材涵蓋 Strategy、Finance、Macroeconomics 等等。HBS 的網站上說學生兩年會讀 500 多個 Case,背後對溝通與思考能力的要求就不在話下了。

讀到這邊相信讀者會有個疑問:「如果其他學校都說基礎課程不用 Case Method,那 HBS 是怎麼教的呢?」Kevin 為我解答了這個謎題。他說上 Macroeconomics 的時候一樣是用 Case,一節課會用一個國家的 Case,學生必須站在當權者的角度瞭解如何執行政策,目的包括拯救國內經濟等等。他說透過這樣的上課方式,他能理解經濟調控的原理等等,有時也會抱著這些想法關心台灣新聞,反思如何解決經濟問題。

所以我相信是否用 Case Method,某種程度上就跟 Top-down 還是 Bottom-up 層次的抉擇類似,兩者都各有優缺點,但到頭來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當然,如果讀者跟我一樣喜歡溝通和思考,或許 Case Method 真的是不錯的選擇。我此行和 Section F 的學生一起旁聽了 RC 的 Strategy class,教授是 David Collis,所用的 Case 為 Airbus vs. Boeing (A),談的是當年 Airbus 是否該製造 A380。礙於未來的班級也會講這個 Case,我不便直接公開完整的筆記,不過 Case Method 給我的體驗非常好。

首先,課程對溝通有一定的要求,但並不苛求。如果讀者有一年左右的國外求學經驗,或是平常就常用英語討論,應該不會對此感到困難。不過,會這麼說也是因為溝通的內容更重要。學生們所提的意見都很有水準,從算好複雜的 NPV,到討論每個面向的 Assumption(行業前景、競爭或合作、產品空間等等),都讓人感到驚艷。而且還記得學生們每天都有兩三個 Case 要討論嗎?這樣的學習強度讓人不禁肅然起敬,也讓我瞭解想坐在 HBS 的教室裡也得有些經歷或實力。

由於 Case Method 的佔分大多是 50% Participation、50% Final Case,如果只是抱著來聽意見、學東西的心態,恐怕連 Participation 的分數都拿不到。這點 Steve 學長也說來 HBS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害羞,「人家老外才不管你 shy 不 shy」。我想驚豔之餘,也該將心態調整為當我坐在 HBS 教室裡時,我是來聽別人意見,也是來貢獻自己的意見的。到最後我希望能學會的是成熟的溝通與決策能力(communication & decision-making)。

所以讀者可以想像在一個半小時的課堂裡,學生們先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談贊成和反對,教授將學生的意見歸納成不同 topic 寫在黑板上,並隨著進度穿插不同的概念與工具。在頻繁的討論之後,不同的意見逐漸聚焦,並由教授最後揭示關鍵論點、工具與知識。這真的是非常奇妙的體驗。我也強烈建議如果讀者想了解 Case Method,世界上或許沒有第二個地方如 HBS(好吧其實我也才研究過十幾間學校),所以請一定要把握 Class Visit 的機會。

除此之外的職涯、社團和國際經驗,大致上也跟其他學校差不多,我就不重複了,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花時間讀一讀 HBS 的官網。值得一提的是,Kevin 和 Steve 都跟我說 HBS 的生活非常忙碌,除了前面提到的高強度學習以外,還有大大小小的社交、娛樂活動。畢竟 HBS 一年有將近一千位學生,大家都想在兩年內盡可能地認識很多人。當我跟 Kevin 在 HBS Dining Hall 吃午餐時,我們環顧了一下四周,「這群人裡面有未來的 CEO、政治明星或慈善家等等。」這的確是非常誘人的動力,難怪 Kevin 說他來 HBS 以後有事沒事都會和同學約 Coffee Chat。

心得和補充

雖然我試著將 HBS 的篇幅寫得和其他學校相近,其實關於 HBS 我有太多想寫的。從只聽過名字、讀了 Case、和摸索該努力的方向、規劃行程,到親自走過 Charles River、Tata Hall、Chao Center、Dillon House,目睹閃耀著金光的 Baker Library,我感覺這趟東岸之旅,其實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總體而言,我對 HBS 本身及周遭的生活環境都很滿意,親身體驗過 Case Method 以後也比較清楚自己如果真的想坐在 HBS 的教室裡,該貢獻怎樣的意見。當然,如果最終我去了其他地方,這份努力和決心也不會改變。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HBS 每年有將近一千位最優秀的學生,除了可能認識不完以外,也難免有一些競爭壓力(不管是實際的還是自己想像的)。對比 Yale 強調 Non-competitive 的學習環境,HBS 的鍛鍊或許會多一點。

最後,Kevin 和我說會來 HBS 的人都懷著夢想。「他們或許不是頂尖聰明的⋯⋯當然都很努力,不過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想完成的事情。有些人想回非洲改善金融環境,有些人想進 NGO。我感覺每個人都有夢想。」而這份夢想,當然不是想進 HBS 這麼簡單,可能也不只是畢業後進諮詢。想申請 HBS 的讀者們,有空或許可以進行一下假說思考:進了 HBS 以後的一年、兩年、十年後,自己想完成些什麼事情呢?

我忘了問 HBS 是否有 Happy Hour,不過平常沒課的時候,學生們貌似會聚在 Spangler Center 聊天。Spangler Center 的地下一樓中間有紀念品店,專賣 HBS 的商品。

BOS - MIT Sloan

  • 環境:校區位於 Charles River 北側,感覺和 Harvard 很相近
  • 交通:和 Harvard 一樣都在紅線上,距離市區與主要交通設施又更近一點
  • 校園:分散的幾棟大樓,與 Marriott 飯店和幾間辦公樓隔得很近
  • Campus/Class Visit:有
  • 相關連結:MIT SloanAdmissionsMBA Blog

由於這趟旅行中,MIT Sloan 也在放假,所以我沒有參加 Ambassador Program,也沒有預約 Office Hour,在 MIT Sloan 的行程就是一個人走走看看。為了不要誤人前途,我對 MIT Sloan 的描述會保守一點,如果讀者比對前面的內容,對某些部分有疑問,可以參閱官網、詢問就讀 MIT Sloan 的朋友,或在之後的 MBA Chat 中提問。

環境和校園

MIT 其實和 Harvard 距離不算很近,畢竟中間也隔了三個地鐵站,所以並不是想像中的用走的就到了的距離。當然,如果這個距離指的是從 Harvard Street 或 Harvard Bridge 走到 MIT,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兩地的生活圈和天氣都還在相似的範圍。MIT 整片校園幾乎都在 Charles River 邊,北邊是以 Central 地鐵站為中心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南邊則有 Boston University 和 Fenway Park。MIT 比起 Harvard,在比較接近市區的位置,生活或許也更豐富一點。

出了 Kendal 地鐵站後,能看到 Google 和 Microsoft 大樓,走幾分鐘就到了 MIT Sloan。和 Yale SOM 類似,MIT Sloan 也是一整棟商學院大樓,和一旁的 Morris and Sophie Chang Building 連通(好奇這位 Morris Chang 是誰嗎?)。我不確定有多少比例的課會在商學院內上,不過從 Yale SOM 的經驗來看,為了選修課在校園內的其他角落奔波也是有可能的。商學院本身很舒適,一樓是簡單 Dining Hall,二樓有一些開放的討論室。

除了 MIT Sloan 以外,相信嚮往 MIT 的人,也有自己熟知的建築物,例如大名鼎鼎的 MIT Media Lab,或張峰教授所在的 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對我來說,如果說在 HBS 人是學習的一大動力,那在 MIT 這些位居時代前沿的設施當然也是。

教學和職涯

由於我沒有參觀任何課堂,也沒有在校師生解說,所以教學方面無法評論太多。不過對比前面介紹到的內容,可以查詢到 MIT Sloan 的 Curriculum 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學期的 The One-Semester Core、可以修讀 Sloan 學院外或 Harvard 的 Electives、以及探討職守和領導力的 Sloan Innovation Period(SIP)。

相較於 HBS 的 Case Method,可以看出 MIT Sloan 似乎更注重讓學生從實作中學習的機會,除了 SIP 有許多 skill-building workshops,在 Action Learning 中 MIT Sloan 更強調 a wide range of hands-o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具體來說,學生在 Action Learning 中可以從超過 15 個 Lab 中選擇世界各地的專案,單從網頁內容理解,應該是結合了國際經驗與實習機會。由於 Yale 的 IE 包含一點休閒成分,我能想到比較接近的例子是 HBS 的 Global Initiative,不過我不確定運作上兩者詳細的差異,雖然這也是屬於不需要太擔心的細節。

課表來看,MIT 的課程設計應該更接近 Yale 等商學院的混合式,強調課程重點是傳授知識和思考技巧的框架(courses have been strategically designed to provide 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nd thinking skills),所以討論的成分應該也是因課程而異。Electives 頁面也提到學生在獲得批准後,能修讀三門 Sloan 學院外或 Harvard 的課程,也能考慮在第二年寫論文。

根據以上的內容,我的感覺是 MIT Sloan 讀起來會是比較講求目的性的學校。相較於 HBS 是從基礎的 reasoning 貫串每門課程的內容,MIT 在課程設計上提供很多明顯的功能,也就需要學生做出一些關鍵的決定,像是要不要寫論文、想參加哪個 Lab、想跟著哪條 MBA Track 等等。MIT 在理工方面的強項與重視實作的文化,也會塑造出和其他學校不太一樣的發展方向。像是在 Dual and Joint Degree 方面,MIT Sloan 除了有和 HKS 合作外,還有一個 MIT 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提供 MBA 和 MS 學位並包含了六個月的實作機會。

心得和補充

這趟旅行沒更深入了解 MIT Sloan,老實說有點可惜,事後想想我當初也應該更積極一點,和 Admissions Office 約個時間。不過由於我逛 MIT Sloan 前也已經逛了三個商學院,這也是我整理比較面向、自己找答案、和思考取捨的好機會。和其他商學院一樣,Sloan 在各方面都完全沒有讓人擔心的地方,倒是自己喜歡什麼,還需要花點時間想想。

MIT Sloan 在地理上和 HBS 最接近,也應該是唯一一間有機會在 MBA Program 內跨讀 Harvard 課程的學校。不過和 Yale SOM 相似,MIT Sloan 在實作方面做到了差異化,也善用了 MIT 本身的理工優勢。看到 MIT Slaon 在 Newsroom 中大談科技發展、除了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以外還有 MIT Technology Review、以及佈告欄上的 MITxMake Maker Festival、Connected Care Hackathon 等活動,讓我不禁心想:MIT Sloan 還真是滿酷的商學院。不知道 UC Berkeley Haas 的 CS 氛圍有沒有這麼濃厚。

最後,MIT Sloan 放假的時候真的有點冷清,不知道學生們都跑去哪裡度假了呢?

NYC -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 環境:校區位於 Hudson River 和 Central Park 之間,除此之外附近有兩個公園和數棟歷史建築
  • 交通:東西邊各有南北向的 1 和 A、B、C 線通過,但在東西向方面比較弱,需要從南邊換車
  • 校園:紐約市區內完整的校區,與外界環境有一點隔絕,範圍不大,半小時內能走完
  • Campus/Class Visit:有
  • 相關連結:Columbia Business SchoolAdmissionsIdeas and Insights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CBS)是我此行參訪的最後一間學校。和 MIT Sloan 一樣,我沒有預約 Class Visit,所以只是自己在校區裡晃晃,住在附近的朋友家。不過因為我也從朋友那邊聽來了不少就讀 Columbia 的感想,以下的評論可能會更偏整體的求學感受,不僅限於 CBS 本身。

環境和校園

去過 NYU 以後看看 Columbia 的校園,就會感覺很有大學的氛圍。雖然校區本身並不大,在大學所及的街區內都能明顯感受到自己在 Columbia 的範圍內。不過由於周遭也盡是一些富有歷史的建築,如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 John the Divine,和清一色的住宅樓,這樣的感受並不會特別違和。在朋友暨強者瑞文的提醒後,我發現 Columbia University 座落於一塊高地上,所以不管向北看,或是往東邊眺望,都有不錯的景色。很明顯,Columbia 的環境比 NYU 清幽不少,不過走在路上能聽到的喇叭聲還是很多。

CBS 就位於主校區內密集建築群裡的其中一棟,從門口走進去就能看到 CBS 的一百週年掛軸:Celebrating A Century at The Very Center of Business。CBS 本身感覺比其他商學院小很多,我也不太確定有多少課是實際在學院內上,不過由於建築隔得非常近,移動方面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Columbia 校園內也似乎隨時都有穩定走動的人流,給人一種很忙碌的感覺。

另一個與 NYU 滿顯著的差別是 Columbia 校內的亞洲人比例感覺高很多。這一部分是因為校地不大而且集中,一部分是因為確實 Columbia 有很多數理 program 的亞洲學生比例很高。走在校園內,常常能聽到聽到不同語言的交談。我上交的朋友、就讀 IEOR 的 Patrick 告訴我,他覺得 Columbia 應該是全美華人密度最高的學校。我想了一想,雖然 Stanford 和 UC 系列的華人也不少,但它們的校地面積大概有 Columbia 的十倍,所以有可能真如 Patrick 所言。NYU 的華人可能也很多,不過你知道,他們的校地是整個 SoHo 區。

教學和職涯

與 MIT Sloan 一樣,我沒辦法在 CBS 的教學內容上評論太多。事實上 CBS 是可以預約單堂課的 Class Visit,只是我當天從 Boston 搭飛機趕不上。從預約介面的課名看來,CBS 所安排的內容和 Yale 應該差不多,讓參觀者能從一些課程中選擇自己想聽,至於是否包含 Campus Tour 我就不確定了。

從 CBS 的 MBA Curriculum 看來,上課內容和其他採混合式風格的學校應該是大同小異,提供跨院選修,學的內容也包含比較基礎的知識,如 Real Estate Finance、Capital Markets 等等。如果讀這份 Sample MBA Schedule,可以感覺 CBS 的學習方向上是可以非常偏數理和商業應用的,這或許和 Columbia 本身數學實力雄厚有關。除此之外,CBS 也有提供國際合作經驗的 Global Immersion Program(GIP),與比較偏休閒的 Chazen Study Tour。整個 Jerome A. Chazen Institute for Global Business 提供了很多元的海外經驗和支援,這樣的安排,相較於其他商學院的確顯得滿突出。

雖然地理位置不如 NYU Stern 般精華,但由於離市區只有半小時左右的車程,CBS 所擁有的機會應該不少。Patrick 跟我說學校常有投行、諮詢來校內辦活動,有些系上的同學甚至抱著不顧課業、只求一份工作的心態,整天往市區跑,張羅實習和面試。我不確定 CBS 的風氣是否也是如此,不過看著人群來來去去,我感覺 CBS 畢竟還是 NYC 裡的學校,感染了忙碌的氛圍,走在這樣的校園裡也得抱著很強的目的。這和我昨天看到的,坐在 Spangler Center 沙發上的 HBS 學生形成滿強烈的對比。除了平常的去向,CBS 本身也提供了很明確的 Career-Focused Paths,比一般的 MBA Track 更具體,也更強調貼近市場需求。

另外前面關於 Yale SOM 有一點我說錯了,CBS 才是此行中擁有最多 Joint Degree 的學校。相較於 Yale SOM 的九種,CBS 提供了十一種學位,包含 MS in Urban Planning、MS in Social Work 等等,對在其他領域努力、有意攻讀 MBA 的讀者來說應該也是一大優勢。

心得和補充

由於 CBS 是此行的最後一站,經歷了上述幾間學校的洗禮,我比較清楚自己在意哪些面向。在熟悉了 CBS 所提供的各種 program 後,剩下的時間我大多在認識 Columbia 本身、感受在 Upper West 的生活以及和朋友隨意走走 NYC。雖然許多人都會同意 Columbia 比較有大學校區的感覺,我另一位朋友跟我說,在 Columbia 讀了一年多的書,他感覺整個學校很像一個鳥籠,與 NYC 格格不入。他反而滿欣賞 NYU 那樣大隱於市的校區。直到此行最後一間學校,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仍然是選擇 MBA Program 的一大考量。

相較於 NYU,Columbia 除了在科學方面的強項,更深層的差異或許是對探求知識根源的堅持。朋友說他感覺在 Columbia 的學生都會感染這種源於古希臘的求知氛圍,也多少會抱著傳承下去的使命感。我說我有注意到 Butler Library 的外牆上刻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賢的名字。雖然我不確定這股氛圍如何影響 CBS 從古至今的發展,或許這是在 Columbia 求學,心態上的細微差異之一也說不定。所以來 CBS 求學,可別只強調自己修過幾門課哦。

從上面提到的 Sample Schedule 來看,CBS 週五都沒課,所以 Happy Hour 應該也在週四或週五。除了 CBS,Columbia 校區內另有很不錯的 Data Science Institute 和許多閱讀空間。最後我特別想提的是,從 Columbia 旁的河岸往 New Jersey 看,可以看出當初 Hamilton 和 Burr 決鬥的高地。這是同為 Hamilton 愛好者的朋友跟我說的。

開啟自己的旅程

雖然一開始,我說希望自己能公平地提到每間商學院的各個面向,實際寫到最後,隨著參觀條件不同和心態變化,才發現有些對比沒有很完整,還請讀者見諒。不過如果讀者很在意某些我沒提到的對比,如 MIT Sloan 的社團、Columbia 學生的就業狀況等等,也可以將這留作之後 Networking 時的問題。

我希望以上內容不只能讓讀者了解各間學校的資訊,也能讓讀者了解該從哪些面向認識一間學校。畢竟資訊會變,很多想法也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到頭來這些內容真正的價值在於幫助讀者規劃一趟自己的 MBA 之旅。不管是實際還是虛擬的旅行、在校區裡還是網站上,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想讀 MBA,從今天開始,就能思考自己該如何前往夢寐以求的商學院。

另一個自己規劃的原因,是因為上述五間學校,相信和一些人的清單不盡相同。連我自己都有一些想了解但還沒實際拜訪的學校,所以我將這些學校列在這裡,以供自己和讀者未來參考。

  •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去過校區一次,不過當時太年輕,不知道該研究些什麼
  • UC Berkely Haas:去過校區,沒去過商學院
  • Stanford GSB:去過商學院,不過當天好像放假
  • University of Virginia Darden:沒去過
  • 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沒去過,另外它有個供 EMBA 的 SF 校區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沒去過
  • Dartmouth College Tuck:沒去過
  • UCLA Anderson:去看過一次,當時也不知道要看這些面向

有機會的話,也想去歐洲的學校看看。

特別感謝

最後除了感謝耐心等待的讀者、幫助校閱的朋友(讀兩萬多字真的很辛苦),我還想特別感謝此行中為我提供住宿的朋友們。沒有你們,這趟旅程無法成行。

NYC 的 David

David 是一位老畫家,住在 Broadway 上,過去和日籍妻子到處旅行,畫了很多美麗壯觀的景象,現在部分掛在他的家裡。我待在他家的時候,有幾位藝廊的人來家裡和他洽談特展的事。David 的畫很美,在細節與輪廓間的取捨非常高明,我相信能在畫展上欣賞這些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 David 奇妙的旅行體驗。

等養完最後一隻貓以後,David 打算回北海道的工作室走走,說不定到時候他還會完成幾幅作品。臨行前,David 在看 NHK,和我聊了一些有關日本的事,並祝我此行順利。他在紙上寫了「不良老人」四個字,我笑著跟一旁 David 的朋友說明這是什麼意思。Yeah that’s me. And this is how you get kicked out,David 說。希望 David 未來身體健康,到日本的旅行也一切順利。

NHV 的 Remy

Remy 和丈夫在 Yale SOM 幾步路的距離外,將整棟房子和旁邊一棟小屋都用來經營 Airbnb。她說每天都有人住,而且她也很樂於此道。由於剛到的時候,Remy 將我和其他房客搞混,所以我有幸在主房內走走,試用壁爐等設施,以及體驗一下東岸傳統家庭的起居。後來搬到的小屋,環境也一樣舒適,而且提供了很多零食。

Remy 也是到第一位為我準備過早餐的 Airbnb Host。由於 BNB 是 Bed & Breakfast 的意思,我想了一下,覺得這才是正道。吃早餐的時候,我遇到了另外兩位房客,一位剛從瑞典回來,在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 教課,一位是 Oxford 的學生,也在美國進行自己的考古學之旅。我們從自我介紹聊到了最近發生的幾起大事,Oxford 的學生說他打算在 Brexit 前 declare self-independence。我們都同意這是當下的生存之道。

最後臨走前,Remy 提醒我要帶雨傘。果然在之後的 Campus Visit 途中,Yale 下起了傾盆大雨。希望 Remy 一家人和兩位房客未來平安快樂。

BOS 的 Charles

Charles 夫婦住在 Mt Auburn St 旁小巷子內的屋子裡,我剛到的時候找不太到,看著 Google Map 繞了好幾圈。Charles 夫婦來自奈及利亞,屋子裡可以看到很多非洲文化的擺飾,兩位也非常熱情,時不時關心我有沒有吃飽、帶傘、需不需要喝茶,與門外 Boston 嚴峻的冬天形成強烈對比。

有眼不識泰山,我直到最後才知道 Charles 在附近一間大學擔任教授,還擁有多張證照。我希望自己有他一半努力。Charles 說他來了美國幾十年,每年也會回奈及利亞看看。看到 Charles 夫婦在劍橋區安居樂業,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有動力。希望 Charles 夫婦今後也平安喜樂,回奈及利亞的行程也一切順利。

從 Charles 家走到 HBS 大約十分鐘,走到山頭火大約五分鐘。

NYC 的 Patrick

前面提過了,訪問 CBS 期間我是住在附近的朋友 Patrick 家。關於 Patrick 的事蹟,我實在不好意思多說,因為 Patrick 一定會急忙否認。不過,上海交大金融系第一名畢業、就讀 Columbia IEOR M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歷史會記得,周遭的朋友也都知道。寫出來就更多人知道了。

Patrick 說他過幾年還是想回上海好好打拼,紐約對他來說是個很忙碌,但也有點疏遠的城市。原本我期待能在 Wolfgang 用晚餐,結果最後去到一間更特別的,是 Patrick 選的傾國(China Blue)。之後我們走了大半曼哈頓,在 Central Park 南端搭地鐵回家。能在去年比賽後,再次在異地見面,實在是滿開心的一件事。祝 Patrick 今後發展一切順利,也別忘了我這個還在掙扎的朋友。

SFO 的 Andy

回到加州後,我在朋友暨灣區頂尖 Coder 暨台灣之光 Andy 家過夜,隔天早上才搭 Coast Starlight 回 SLO。來美國以後,我每學期都會跟 Andy 見至少一次,談最近灣區又有什麼新鮮事,以及我們最近做的決定等等。這次 Andy 又在思考創業和求學之間的平衡,不過和過去幾次不同,這次他更偏向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我說我這學期也面臨這樣的高原期之後就要硬著陸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和包袱,我也只能分享自己在類似情境中的考量為何,並鼓勵 Andy 耐心平衡,想想自己的優先偏好。這也是我在完成 MBA 之旅後需要思考的課題。有時候我還真不確定 Andy 只是愛說話,還是真的有很多話想跟我說,畢竟 Andy 是一位很有活力和想法、又重實踐的人,我真心感覺有這樣一位朋友很榮幸。祝我們這幾年都能順利生存下去,Keep Amazing!

銀河鐵道之夜

最後,謝謝此行中我見到的所有朋友,包括我的國中同學、大學同學和素未謀面卻願意幫助我的在校師生們。這真的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趟旅途,我不但見識了各個城市和各間學校,也再次體會人間溫暖。溝通、規劃和善意才是這趟旅行的基礎。I’ll keep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祝你們今後一切順利。Until next time!

 
走走拍拍:HBS、World Trade Center Station、NYU Stern、Greenwich Village、Yale SOM、Yale University Library、HBS、Charles River、MIT Sloan、MIT Sloan、CBS、Columbia University、Central Califo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