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Oracle Analytics Challenge(中)

Oracle Team USA

在確定了資料分析的方向之後,Team 5 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探索。不過,為了得出更深入的 insights,以及讓聽眾理解整個分析流程,在期中發表前,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這篇文章來談打造 Dashboard 的過程。

好,來做 Dashboard 吧!

上一篇沒提到 Oracle 針對此次競賽所提供的獎品。為了讓戰況更加火熱,在一開始的專案介紹裡 Oracle 提到會供勝出隊伍去上 Professor Edward Tufte 的 Data Visualization 培訓課程,從 Oracle 高管們介紹可以看出他們都是 Edward 的忠實粉絲。在期中發表前一週,我想起了這件事,並從圖書館借了四本 Edward 的書:

由於四本書的內容多到可以寫另外一篇談 Data Visualization 的文章了,我就先簡單說 Edward 影響我的思考。這四本書沒有一本是談具體的圖表怎麼畫,或如何使用 Data Visualization 的相關套件等等⋯⋯相反地,Edward 深刻分析了自古而來人類如何透過視覺理解資訊,並給出許多關於分析和溝通的實例和建議。其中一項影響我最深的思考,可以在這份摘錄 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PDF,726 KB)中讀到。

Edward 批評了傳統的 Powerpoint 能表達的內容不多,而且過於繁冗的 bullet points 只會讓文件更難懂。他舉了哥倫比亞事故中 NASA 的內部文件為反例,並告誡 PowerPoint 在某些方面有著資訊過於片面的問題。讀完這些內容後,我了解到溝通應該要能讓聽眾體驗分析過程,也開始思考該如何整合上面提到的設計思考。於是,在進入第五週前,我跟組員們說「我要做一套供使用者探索資料的互動式 Dashboard,請告訴我你們感興趣的分析角度」。

現在想想,這的確是有點獨斷的想法,而且在那之後我幾乎把 80% 的時間都投入在 Dashboard 上,從一開始的學習,到之後不斷改進效率和功能,換在其他狀況下可能是個很冒險的決定。不過考慮到前面提到的可持續性、開源、設計和溝通,我應該還是會選擇走相同的路。幸好接下來幾週我學得很快,也清楚該用怎樣的工具或方法做出理想中的成品。最後這套方法獲得了 Oracle 首席 Data Scientist 的青睞。

簡易的分析和設計

說穿了,我們的設計流程分成四個很簡單的步驟,這是我們在幾週工作下來摸索出的切入角度。

  1. 整理和初步分析資料,提出和驗證假設
  2. 建模,著重 variable importance,並選出最重要的幾個變量(Dashboard I)
  3. 根據重要變量觀察和歸納資料特徵(Dashboard II)
  4. 藉由比較得出潛在的改進空間

中間做了兩個 Dashboard 負責探索和視覺化的內容。雖然我不能分享任何截圖,讀者可以參考這篇 Cal Poly OCOB 發出的新聞稿,圖片是我們組在報告第二個 Dashboard。所以這套包含分析、設計、研究和思考的過程,符合了前面提到的各種設計,也成了一個很完整的解決方案。美中不足的是,報告中我們在第四點只有點到幾個有趣的市場,並沒有根據每個市場提出更深入的建議。不過我們也展示了這類研究的可行性。

採用的工具

這邊是一些我在過程中用到或學到的工具。整體而言我們有滿完整的工作流程,雖然沒有學到物件導向設計也足以應付各種狀況。很多時候我是先發想預期效果,才去 Stack Overflow、Quora 等地尋找解答,並花上幾小時自學相關內容,所以雖然上學期我幾乎沒空完成完整課程,也在過程中學了不少 Data Science 界的街頭智慧。目的和意義永遠先於工具,別受必學的障礙限制,也別安於這樣就好的想法。

R

在不打算碰 Deep Learning 的情況下,R 自然是我的首選。我用 R 完成了大部分的 Data Cleaning & Manipulation,並建了幾個試驗性的模型和圖表。下面提到的套件,有幾個也很需要 R 的基本功,大體來說我對 RRStudio 所構築而成的工作流程非常滿意。

R Markdown

身為 Content Coordinator,我用了 R Markdown 紀錄了分析過程中的每個步驟,最後建了一個完整的 documentation 網站。雖然 R Markdown 並不是協作度最高的方案,但在生成 document 上綽綽有餘,最終成果看起來非常專業。撇開 R 的內容,我之前也在架站筆記中強力推薦學習 Markdown

Shiny

uiserver 兩方面所組成的 Shiny 架構是此次建立 Dashboard 的核心套件。便利的 Shiny Widget、聰明(也需要時間掌握)的 Reactive 設計、和豐富的支援列表Shiny 在互動式內容上幾乎無所不能。如果懂得使用 HTMLCSS,在樣式設計上應該會感到如魚得水,不過就算只具備 R 的知識,不用擔心前端的設計,也能直接設計後端的資料處理流程。對 R 的使用者而言,能直接使用 Shiny 真的是一大福音。

Leaflet

Leaflet 是一套用於繪製互動式地理資料的套件,如新聞稿所示,我們的第二個 Dashboard 基本上就是由 Leaflet 所組成。使用 Leaflet 時最好對 Spatial Data Types 有些概念,因為本質上 Leaflet 所接受的資料是個包含向量圖案和資料的大表格。除此之外 Leaflet 很易用,功能很強大,也很符合預期效果。

Plotly

Plotly 也是另一個支援互動圖表的套件,不過用途比 Leaflet 更廣,通吃各種常見的圖表,如長條圖、散點圖等等。唯一的缺點(或障礙)是 Plotly 支援的圖表種類太多,功能和支援詳細程度不一,有時會遇到部署困難或繁雜的問題。撇開這點,我相信 Plotly 是和 D3Google Charts 並列的強大互動式圖表套件。

DataTable

DataTable 是個很便利的互動式表格 Widget,可以提供和 Excel 相近的預覽效果。雖然 kable 也能畫出不錯的表格,但資料一多就變得很冗長;DataTable 提供的互動元素可以解決收納問題。除此之外,DataTable 有很完整的輸出、排序等功能,連按鈕功能都可以自訂,彈性很高。

SAS

或許會讓某些讀者感到驚訝,我們在建模上採用的是 SAS。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 Cal Poly 有買,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 SAS 簡單、可靠的建模流程,讓其他 coding 能力中上的組員也能體驗建模的樂趣(?),從而達到更平衡的分工。在某些方面 SAS 的處理方法和能力也比 R 裡的統計套件更穩定,在不特別追求彈性的前提下,SAS 是個省時省力的方案。

Tableau

除了 SAS 之外,有些組員用了去年學的 Tableau 生成基本分析圖表。雖然我已經退化到搞不清楚該怎麼拖曳 variables,但班上還是有不少同學習慣用 Tableau,也是個溝通 business insights 的好工具。另外 Tableau 也是建立互動式內容的解決方案之一。

一些小提醒

除了 RSASTableau 以外,我學這些工具的方法通常是直接 fork sample code 再根據自己所需慢慢改進,所以一開始花了很多時間試錯。我會建議比較不魯莽的學習方法,是跟著說明文件走一遍。

在使用這些工具時,除了釐清目的之外需要有心理準備的一點,是這些工具的使用並不是特別難,但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做 Data Manipulation,將資料有效率的轉換為套件支援的格式。以 Plotly 為例,由於各種圖表的維護和更新相對獨立,在散點圖所做的更動,在長條圖上不一定適用,所以就有許多時間花在嘗試和修改上。這點套用在其他套件上也成立,而且等應用一多,還得考慮到 optimization 跟 work flow 等問題。

雖然打造 Dashboard 不算一件很輕鬆的事,我也因此體會到了許多過去沒想過的問題,像是如何安排 Dashboard 裡的 data flow、如何根據不同的用戶行為設計功能、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讓探索資料成為一件(和遊覽城市一樣)有趣的事。當時,在我的履歷上,我是一位 MSBA 學生;在我的腦海裡,我是個 Dashboard 開發者;但在我的心裡,我和觀眾一樣,都想更了解資料()。

探索和解釋之間的平衡

於是經過兩天左右的開發,在期中發表前我完成了各位在新聞稿中看到的 Dashboard II,不過時至今日,我都還在思考 Dashboard 定位和功能。一直到 Oracle Analytics Challenge 接近尾聲時,我讀到了 MIT Review 上的 The Dark Secret at the Heart of AI,才漸漸理解 Dashboard 調和故事線的重要性。不管是 Edward 的提醒也好,還是 MIT Review 中提到的問題也好,都意外地包含在當初我們設想的框架(framework)內。

為了讓 Oracle 方面理解我們的分析流程,並能隨時接手擴大規模(scalibility),我們從一開始強調明確的問題解決框架、敘事邏輯、和分析中每個步驟的可執行性,並用兩個 Dashboard 展示 research 和 insights,以及做了一個很完整的 documentation 網站。我會說探索和解釋並不是兩件分開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忘了解釋,事後才加 Dashboard 或許效果也不會太好。唯有在每個步驟留意自己想傳達的訊息,才能維持故事線的連貫性(consistency)。各位讀者不妨先從思考上一篇文章提到的三個問題開始:

  1. 這個結果正確嗎?
  2. 正確的話,這個結果代表什麼?
  3. 如何改善這個結果?

下一篇文章我會談期末報告時 live demo 的心得,以及最近才剛結束的 Oracle 總部之旅。

 
走走拍拍:Oracle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