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讀/ECN-應對亞洲新常態

有在留意宏觀經濟新聞的人,可能對新常態(New normal)或新平庸(New mediocre)這兩個詞不陌生,這是形容全球經濟將邁向不好不壞、低成長的時代,人們將緊縮消費與投資,使得經濟復甦難上加難。為了瞭解在這樣的潮流之下成長潛力何在,經濟學人合作網路(ECN)調查了 223 間企業,根據回應總結出它們對亞洲各個市場、各個產業的投資展望。所以當我們閱讀這篇報告的時候,應該注意這是一篇以企業主觀預期為基礎的調查(Firmographic)

整體期望

雖然相比 2015 年,有將近 30% 的企業對亞洲成長的期望下降,ECN 認為亞洲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其中的中國大陸、印度與東南亞市場仍具有相當潛力。雖然過去中國大陸一向被視為亞洲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其股票與匯率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慢慢將投資分散到各個市場,最大的受益者是印度。除了列出企業對各區域的成長預測,ECN 也簡介了各地情況與預測 GDP 成長;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有著亞洲最高的薪資成長幅度(6.9%),台灣則為倒數第三(0.8%),僅優於日本和巴基斯坦。

營收與獲利

印度和中國大陸仍被視為營收成長最快的兩個市場,日韓、紐澳與東南亞則有許多毛利率超過 30% 的商機。整體而言,毛利率的預期結構比前一年好很多,企業在各個市場中最關注的獲利因素是科技滲透率與經濟成長。從產業來看,除了大宗商品以外,其它產業都有超過 50% 的企業認為會以大於 10% 的速度增長。一樣,ECN 也簡介了各產業所面臨的趨勢與增長機會,包括手機普及(IT)、老齡化(藥業)等等。

投資、研發與營收佔比

另一方面,企業也擔心它們對亞洲市場過於樂觀,有 29.3% 的經理認為公司高估了中國大陸市場的成長,印度則為 20.5%;認為公司過度投資的有 35%。不過印度和中國大陸仍為主要投資目標,有 69.3% 的公司將加大在印度的投資份額,中國大陸 58.2%,台灣 18.9% 敬陪末座。亞洲目前仍不是 R&D 的重心,絕大部分的企業只有將少於 25% 的 R&D 經費用於亞洲;不過到了 2020 年,這個數字會提升到 40%;同樣地,雖然現在大部分的企業只有不到 20% 的營收來自亞洲,到了 2020 年這個數字會上升到 40%。可以說全球企業正在東移亞洲,不過亞裔還是難入董事會或管理階層。

都市機能與人力資源

ECN 調查了亞洲十個城市(不含台北)的生活條件改善情況與主要問題,其中以新加坡進步最多,後面跟著上海、香港跟北京。不過上海跟北京的環境問題也成了企業最關心的問題,雅加達為交通壅塞與人才短缺,吉隆坡與曼谷為政局不穩,其它城市則都為生活成本太高。(說真的,除了北京跟上海以外,其它地方多少都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這是不是代表該學個第二外語?)日韓有著最低的員工流動率,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流動率不超過 15% 的市場,ECN 沒說明原因,我猜可能與日本的升遷制度有關吧。

反貪腐

最後 ECN 很特別地調查了各企業對中國大陸反貪腐運動的看法,分別問了是否針對外國企業,以及對企業影響如何。反應幾乎是一半一半,有人認為反貪腐是針對國外企業,有人認為針對國內,更多人認為政府是平等處理。不過樂觀的企業稍於多於悲觀。

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寫「讀」的文章。之前偶爾會看到 EIU 或 ECN 貼許多不錯的報告,但發現它們的性質比較像市場調查,裡面充滿了一堆數據,但不怎麼有立場或觀點,所以如果要用這些報告來寫文章,比較像摘要而非分析。不過就當作訓練閱讀能力吧,《Case in Point》提到有些面試會要求應徵者在一小時內讀完一篇上百頁的報告,時間到了以後就得作摘要報告。面對這種面試類型,如果要省時間,就得直接讀圖表,這篇報告滿適合這樣做。

圖片來源:ECN 報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