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想/網路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現在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大陸電子商務很熱門了。我這一兩年慢慢看到台灣媒體報導雙十一的新聞,很多朋友開始從淘各式各樣的東西,連小米這種以網路起家的企業,也慢慢深入台灣市場。雖然我能感受到這邊的電商發展非常蓬勃,卻也很難預見這股趨勢未來將何去何從,畢竟市場變化太快,企業家與官方也還在摸索發展方向。於是我找到了這篇 MGI 報告,試著瞭解如何分析快速成長的電商銷售量,與預測未來發展。這份報告的結論是「網路將在 2013 到 2025 年間貢獻約 7% 到 22% 的總 GDP 增長」,換算下來產值大約有四到十四兆人民幣。網路經濟將不但成為重要增長的動力,也會逐漸改變過去以資本投入與勞動擴張為主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生產力、創新力與消費力。讀完這段結論,我想瞭解的細節是「如何定義與衡量網路經濟」、「如何預估 2025 的 GDP 增長」與「如何得出其它結論」。
 
其中最簡單的是「如何預估 2025 的 GDP 增長」。從 Executive Summary 中可以看到,MGI 直接假設 GDP 在 2013 到 2025 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是 6.6%,所以 GDP 總量將從 57 兆成長為 123 兆人民幣,其中 66 兆的增長中,有 4 到 14 兆將來自網路經濟。這兩個預估值的區別,主要取決於政府與產業的積極程度。(值得注意的是,6.6 % 其實是個很粗略的值,IMF、WorldBank 有給出更細緻的增長曲線,其中自 2013 年以後的 GDP 增長其實低於 6.6% 不少。)
 
解決完分母的問題以後,接著思考如何預估分子,也就是「如何定義與衡量網路經濟」。這裡所用的預測方法其實與上一篇物聯網所用的方法相近,MGI 先將可能受網路經濟影響的產業分成六個:消費電子、汽車、化學、金融服務、地產跟醫療,每個都分成 Low 跟 High Scenario。寫到這邊,我也大概可以想像各領域下一步的詳細預估,是將各種可能變化的狀況(lever)列出來,並利用一些特定的指標將定性影響化為定量預估值,需要注意的是,MGI 將這些變化的原因分成兩種:新市場的開闢與生產力的提升。例如消費電子中最大的兩個變化是「網路連接裝置」與「電子媒體」,兩者都屬於新市場的開闢;但金融服務中的「改善資料分析和績效」與「提升銀行運營效率」就屬於生產力的提升。為了瞭解這些變化的定義與細分方式,我們可以再往下讀內文,發現 MGI 主要是將這些改變底下已有的產品列出來,並以它們作為產值預估的基礎。比方說「網路連接裝置」底下包含了智慧家庭、智慧型電視和穿戴式設備;「電子媒體」底下則細分為遊戲、音樂、電子小說等應用,並以它們的使用率(adoption rate)作為衡量成長的基礎。MGI 並沒有如上一篇物聯網提到非常詳細的數據,最後直接給出了各個改變在 High 跟 Low Scenario 下可能造成的產值,以及對於 GDP、就業率與生產力(Productivity)造成的影響。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參考 Note 跟 Appendix。比方說,我一開始很納悶什麼是生產力,於是找到註解 59 與 Exhibit A1,分別提到了生產力的定義是與勞力相關的 GDP,以及預估生產力提升的方法,是綜合評估行業增長率、受影響的成本變動、與改變的普及率。我也很好奇 MGI 是如何評估一個改變能創造(或減少)多少工作職位,所以用 employment 搜尋,找到 Appendix 裡有個 Measuring The Internet’s Potential Impact on Employment 的章節,裡面將生產力的提升定義為造成失業,新市場的開闢定義為創造職位,並直接把 GDP 轉化為職位數量。
 
最後,除了 GDP 跟產值,MGI 如何得出一堆額外的結論?我認為答案是「弄清楚你得到的是怎樣的數據。」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從六大產業到各種變化,MGI 對每個預估值都會再細分屬性,或是換個方式解讀,比方說「這項改變屬於生產力的提升,還是新市場的開闢?」「如果政府跟產業的態度再更積極一點,可以改善哪些指標,提升多少的 GDP?」隨著不斷細分與解讀,整份報告能逐漸衍生出幾個有趣的結論。雖然這份報告跟物聯網很像,我覺得自己讀完以後,對如何做研究與得出結論有了更深的想法。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