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認識 Due Diligence

上個月 BCG in Taiwan 的宣講會上,任職於 Pfizer 的 John Chang 說明了進入諮詢能學到哪些東西。在 Hard Skill 一項裡,他回憶過去做 Due Diligence 時非常辛苦,「做完以後我跟別人說我再也不要做 DD 了!」結果台下沒什麼反應,John 只好說「沒關係,等你們以後做 DD 就知道!」雖然我不懂 DD,也就無從笑這些話的梗,但笑話不只是笑話,既然這是諮詢工作的一環,我認為我有必要弄懂(,然後回頭跟 John 說「哈哈哈」)。

Due Diligence 是對目標企業的總體檢

首先我從找得到的定義與相關中文資料讀起。根據 MBAlib,Due Diligence 的中文為盡職調查(又稱謹慎性調查),是指投資人與目標企業在達成初步意向以後,由前者對後者進行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等活動,目的是確保資訊對等、交易順利。(當然,目標公司可以自我審查,稱為 Self DD;目標公司也可以調查投資人,稱為 Reverse DD。)調查內容可能包括:

  • 行業研究
  • 企業所有者
  • 歷史沿革
  • 人力資源
  • 營銷與銷售
  • 研究與開發
  • 生產與服務
  • 採購
  • 法律與監管
  • 財務與會計
  • 稅收
  • 管理信息系統等等

每一項調查都是一門專業,不過由於目標公司可調查的面向實在太多了,一份報告裡如果什麼都研究,反而會失去重心,所以根據不同的調查內容與目的,也會衍生出不同的 DD,比方說 PwC 有針對評估稅務風險的 Tax DD、針對併購的 M&A DD;SGS 有針對專案技術的 Technical DD;律師事務所有針對法律的 Legal DD 等等。簡而言之,DD 是對目標企業的總體檢,深入瞭解它的優勢、劣勢與價值,以幫助投資人作上市、併購等重大決定。

Due Diligence 考驗調查小組的體力與腦力

一般 DD 的調查小組會由法律、財務與技術三方面的專業人員負責,他們會先根據個案特性,「確保資料完整性」,比方說調查零售,就要看有沒有店鋪資料、進出貨紀錄、人事資料等等;調查採礦,可能就和設備、礦源使用權等有關,這讓我想到過去讀報告最深的體會:你一定要夠瞭解一個產業,才知道要用什麼數據,調查怎樣的真相。接著調查小組會實地勘查,「驗證資料正確性」,以及觀察其它細節。最後再分析這些資料背後的潛在風險、利弊等等,生成 DD 報告。

從以上資料不難發現,Due Diligence 的挑戰不但需要調查、蒐集海量資料,還考驗調查小組是否能理清思路,撰寫一份有邏輯、有價值的評估報告。根據知乎〈VC 做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一般包括哪些问题?〉中「刘武亮 Winston」所提到的,網路上找得到各式各樣的 DD 調查模版,企業通常也會提供一大堆資料,但最怕的是在短時間內無法去蕪存菁,浪費了寶貴的調查機會。所以他建議除了先從以上幾大方面蒐集資料,也要注意:

  • 弄清楚本次投資中看重目標公司的價值為何
  • 試著分析當前商業模式的潛在風險

最後再附上詳盡的說明資料,增加說服力與以備萬一。他認為準備 DD 的過程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根據投資目的,列出 DD 目的,再根據 DD 目的制訂 DD 清單,不只用於瞭解現況,也用於分析未來;以及用列舉與概括的方式列出資料清單,一方面盡可能具體,一方面確保沒有遺漏的資料。應用這兩個原則的大前提,是事前做好完善的功課,「任何企業的 DD 中,查閱能查閱的一切,帶走能帶走的一切,應該都是首要原則。」

從今天開始培養 Due Diligence 能力

讀到這邊,我逐漸想起過去做簡報所產生的想法。如我在〈#/空有數據,沒有結論的報告〉中所提到的,每一篇報告都應該有結論,不能只是空有數據、令人費解;DD 也是一樣,調查者必須先弄清楚問題是什麼,將一堆資料簡化成明確的利弊得失,才能提供投資人有價值的結論。或許我可以將 John 的話理解為「做 PPT 真的好累」、「做完以後我跟別人說我再也不要做 PPT 了!」,這樣我也能懂其中的笑點,只不過笑完以後更多的是警惕:自己該學的東西還有很多,距離能做出有結論報告的那天還很遠。

所以該怎麼培養 Due Diligence,或是 Management Consulting 的能力呢?這也是我寫 McK & Note 想探討的一件事,寫到現在我的想法如下:

  • 各個領域的專業非常重要,多讀報告、掌握知識
  • 面對時事,習慣提出與解決問題,並歸納出明確的思考方法
  • 用寫作、錄音或其它方式累積、持續進步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 STP 種子人才培訓計劃的大家長 Allen,早在訓練一開始前,他就叫大家喊「不要 Google」,強調做研究時不要只用手,還要用腦。一直到今天我讀的許多東西,都還像鬼打牆似的跟他這些概念息息相關,「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不得不進步。

圖片來源:Pexels